異業合作是許多品牌用來集結資源、拓展客群常用的策略,以下提供從選擇合作對象、規劃合作內容到執行、檢討的各階段的必備認知,讓你更容易推動一檔成功的異業合作,或至少知道如何逐步改進。
對象的選擇,建議大小約當
什麼叫大小約當?營收是一種可能的判斷方式。
譬如營收 6 千萬跟 1 億的合作,在市場上的聲量,對消費者來說可能差不多,雙方比較能站在一個公平互惠的點上。但如果很明顯一方比較大,譬如 CP 牌保養品進駐四季酒店,很明顯的就是一個大小不約當、不對等的合作,要嘛我是四季親女兒,要嘛我得瘋狂倒貼,可能免費供貨一年都還進不去。
像四季這樣的高檔飯店,肯定會有很多人想要貼他,但對於世界來說他們也會慎選合作對象,才能維持他們的「高檔」。雙方是否同樣高檔,肯定在四季的考慮範圍,這就是「約當」。
設計合作方案,必須對彼此都有利
找好「約當」的合作伙伴之後,接下來就是要談怎麼樣一起做這檔行銷企劃,那當然都是要對雙方有利。
1+1>2 說起來很容易,發想上很不容易,常常收到信件提案希望品牌可以贊助,內容不外乎他們要辦什麼活動,會有多少曝光,會有多少流量。
異業合作範例1:
假設今天要辦一個黑色晚餐活動(隨便舉例,並沒有這樣的活動),TA 很明顯都是一群晚上睡不著年輕人,結果行銷寫信給保健食品請他們贊助,不就黑人問號嗎?
縱使這個黑色晚餐活動有 10 萬人參加,品牌只要花個 5 萬就可以獲得很驚人的曝光量,但是這樣的曝光對保健食品的效益很低啊,除非你是要訴求年輕人買給爺爺奶奶….。
異業合作範例2:
一樣拿 CP 牌保養品來舉例好了,假設 CP 牌的 TA 就跟我一樣都是年過 40 的正姐,講求抗老有效,而不是超便宜,合作對象就有可能是我常常在發的 InSeed 益生菌,一個擦外面漂亮,一個吃體內漂亮,那就彼此不會打到,而是讓消費者體內體外雙管齊下。
如此一來,異業合作的行銷訴求可能是:「你整個人都在發光!」、「14天變美計畫!」(當然,這是我掰的,並沒有這樣的合作)。
預算分攤,想長期合作請把眼光放遠
在雙方都有意願,談好合作的方向以後,接下來就是要算錢了,這種合作通常是雙方交換等值商品。但這時候就會有人說「對方這個行業毛利比較高,我們行業毛利比較低,所以對方要多出一點商品」…。
不是不行,老話一句,「都給你賺就好了啊~」如果什麼合作都是你要賺最多,你要佔便宜,久了以後,大家想要跟你合作的意願度就會低了。這就跟談經銷代理一樣,你要做的其實是確保這些廠商賺錢,他們才會有興趣長久跟你合作下去。
綿密的打擊計劃,單點擊破不如步步逼近
既然是兩個品牌,兩家公司要合作,那麼前置期的規劃少不了。假設雙方合作一起行銷的期間是 2 個月,除了交換商品、設定行銷主題之外,是不是可以互相提供一些資源?
你認識 A 記者,我認識 B 記者;你找 10 個網紅,我也找 10 個,雙方對好名單,發好試用品,講好哪一天誰要做什麼事?
舉例,CP 牌保養品跟 InSeed 益生菌 5/1 要開始一起行銷,計畫可能會長這樣:
3/1 雙方對 KOL 名單避免重複
3/2 各自邀約 KOL
3/10 CP 寫好新聞稿
3/12 InSeed 確認
3/20 雙方確認行銷檔期社群主題
3/31 確認社群發文排程
4/15 確認雙方共同發布的圖文內容
4/25 發電子報預告
4/30 晚上 8點在社團預熱
5/1 晚上8點一起發檔期貼文:FB、IG、Line@
5/2 早上7點發電子報、中午發簡訊、晚上第一個 KOL 發文
5/3 晚上在社團聯合直播,第二個 KOL 發文
上面只是信手拈來的簡單示範,認真要做大概還會有數十上百個確認事項,所以才說這是「綿密的打擊計劃」,勝於單點打擊,或者邊打邊想。貼文彼此可以互相改寫,搭配廣告預算,發揮最大效益。
走期前保留餘裕,走期中保持彈性
不管是自己做還是異業合作,難免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,雙方都要留一點資源(譬如人力或者預算)作為彈性調整空間。
萬一有個主題消費者反應特別好,是不是就根據這個議題加碼延伸?
萬一幾篇貼文都沒反應,是不是趕快討論調整方向?
檢討與反饋
異業合作完,當然要就效益進行檢討評估,才知道雙方以後是不是要合作;如果要合作的話,是不是要換個合作方式,以及什麼時間再次合作。譬如這次 CP 牌與 InSeed 產品交換,下次是不是針對某特定族群、特定主題,雙方一起出一個聯名限定款?
最後,別忘了以鼓勵取代批評,以改進與持續進步取代檢討,是人都會犯錯,只要夥伴(包括自己)知道下一次怎麼做得更好,就是賺到。
原文出處 CP 潘思璇 《如何策劃雙贏的異業合作?不可忽略的 6 步驟》

潘思璇
資深會計師暨連續創業家
台大會計系畢業,現為執業會計師,擅長數字、營運與行銷。注重生活品味,在女力學院主講生活;喜愛品茶、飲酒、瑜珈、武術、數位遊牧,也是航空哩程玩家與萬豪鈦金會員。曾從事飾品代理、科技創業,並自創有機保養品品牌7年。現為兼職財務長、行銷顧問、經濟部創業顧問、中小企業總會文創產業投後管理顧問、SLP(StartupLeadershipProgram)協會理事兼公關委員。曾任職於台灣證券交易所、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,負責上市案審查、主導公開資訊觀測站改版、管理上市公司與證券商、推動外國企業來台上市等業務。興趣廣泛諸如芳療、游泳、拳擊、鋼琴、舞蹈、攝影、美食、美股選擇權等。